掉髮原因有哪些?6 種你可能忽略的掉髮元凶|常見與潛在落髮成因全解析

快速摘要(TL;DR)
掉髮不只是遺傳問題。除了荷爾蒙與年齡外,壓力、睡眠不足、營養缺乏、過度造型、內分泌失調與用藥副作用等,也可能是你掉髮的「隱形元凶」。本文帶你從 6 個角度深入了解常見但常被忽略的掉髮原因,並提供改善建議。
為什麼會掉髮?掉髮≠單一原因
根據皮膚科醫學期刊統計,超過 50% 的掉髮問題屬於非遺傳性,包括環境、生活方式與身體狀況等外在因素。若能早期發現並針對成因改善,將有助於恢復毛囊活性,延緩或逆轉落髮問題。
6 種你可能忽略的掉髮元凶
1. 長期壓力與自律神經失衡
-
壓力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,進一步干擾毛囊生長週期。
-
常見於工作壓力大、失眠、焦慮等族群。
-
改善方式:規律作息、冥想放鬆、穴位按摩(如風池穴、百會穴)有助於平衡自律神經。

2. 睡眠不足或作息不規律
-
頭髮在夜間進行修復與生長,熬夜會干擾生長荷爾蒙分泌。
-
睡眠品質差也會降低毛囊營養輸送效率。
-
建議:維持每日 7–8 小時的深層睡眠,避免長期夜更與輪班工作。
3. 營養攝取不均或節食過度
-
缺乏蛋白質、鐵、鋅、B 群與 Omega-3 脂肪酸會直接影響毛髮結構與生長。
-
嚴格減醣、斷食、素食未補充營養者常見。
-
建議補充:海藻、堅果、蛋類、豆製品、深綠蔬菜等含鋅與蛋白質食物。
4. 頻繁染燙與造型破壞角質層
-
高溫吹整、染燙、造型噴霧中的化學物質會破壞頭皮油脂與毛囊健康。
-
導致頭髮變細、髮量稀疏、掉髮明顯。
-
建議:選擇無矽靈、pH5.5 中性洗髮精,避免每天熱風吹整與造型產品殘留。
5. 荷爾蒙失調(包含雄性禿與女性賀爾蒙變化)
荷爾蒙波動是影響毛囊功能的關鍵因素,常見於以下情況:
-
女性:產後、停經、更年期、多囊性卵巢症候群(PCOS)等階段,雌激素下降、雄激素比例上升,會抑制毛囊活性,導致髮絲變細、稀疏或局部掉髮。
-
男性:雄性禿(又稱雄性凸)是由雙氫睪固酮(DHT) 過度活化毛囊受體所致,導致毛囊逐漸萎縮、髮際線後退、頭頂稀疏。
- 建議:
-
女性可透過中醫調理肝腎、適度運動、補充富含鋅、維生素B群、亞麻仁油等營養素來協助荷爾蒙平衡。
-
男性則可考慮使用含鋸棕櫚、南瓜籽等草本抑制DHT的保健成分,搭配頭皮按摩與護理產品,延緩雄性禿進程。
-
6. 藥物副作用
-
抗憂鬱藥、高血壓藥、化療藥物等可能導致暫時性掉髮。
-
也包含避孕藥、減肥藥等荷爾蒙調節類藥品。
-
建議:如有用藥後異常掉髮,應與主治醫師討論調整劑量或替代方案。
常見問題 FAQ
Q1:掉髮是每天掉幾根才算多?
A:每天掉髮約 50–100 根屬正常範圍。若早上起床枕頭、洗髮或吹頭明顯掉落,或有明顯髮際線後退、髮量變稀,就應注意是否異常掉髮。
Q2:壓力會讓人掉頭髮嗎?
A:會。壓力會改變毛囊生長週期,使進入「休止期」毛囊比例增加,導致短期大量掉髮(休止期落髮)。
Q3:只靠洗髮精或養髮液有效嗎?
A:不一定。洗髮精只能清潔頭皮,若掉髮來自內部問題(壓力、營養、荷爾蒙),仍需從生活習慣全面改善。
結語:掉髮是訊號,不是單一事件
掉髮可能是身體內部出現代謝異常、營養失衡或壓力過大的警訊。及早找出原因、調整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,再搭配正確的頭皮保養,才能有效延緩落髮、提升髮質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