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髮族增肌困難?小心這「4大隱藏陷阱」正悄悄拖垮你的行動力!
根據國發會推估,台灣已於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%。與此同時,肌少症(Sarcopenia)成為高齡健康最關鍵卻常被忽略的風險之一。根據《台灣老年期肌少症診療共識》,約有1/3的長者有肌少症風險,每年更有近20萬人因肌肉不足導致跌倒、住院,甚至長期失能。
令人遺憾的是,許多長者誤將「走不快、站不久」視為自然老化,忽略其實背後可能是肌肉大量流失、營養攝取不均與活動量過低的警訊。
養肌4大隱藏陷阱,你中了幾個?
陷阱一:怕跌倒就少動,反而動不了
許多長輩因擔心跌倒而減少活動,但肌力一旦下降,就更容易走路不穩,形成惡性循環。
建議:從簡單的居家訓練開始,如彈力帶伸展、深蹲等,加上快走、慢跑等有氧運動。搭配蛋白質攝取可顯著提升肌肉合成與恢復力。
陷阱二:食慾差+牙口不好,吃得不夠
調查指出,超過40%的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不足【國健署2021銀髮營養狀況調查】,原因多半是牙齒狀況不佳或「不餓就不吃」的觀念。
建議:維持每日三餐,選擇容易咀嚼與消化的高蛋白來源,如豆腐、蒸蛋、魚肉等。搭配蔬果、堅果與乳製品,確保營養均衡。
陷阱三:喝湯補肉?錯!湯沒蛋白質
很多人以為喝肉湯就等於補充蛋白質,但其實湯中蛋白質含量極低,而肥肉、雞皮反而多為飽和脂肪。
建議:咀嚼困難者可選擇豆漿、黃豆泥、魚肉等質地柔軟的蛋白食物。素食者可選擇毛豆、黑豆、蛋與乳製品補充必需胺基酸。
陷阱四:怕傷腎就不吃蛋白?反害肌肉流失
不少有慢性病的長者,擔心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,結果蛋白吃太少,反而導致營養不良與免疫力下降。
建議:選擇完整蛋白質來源,如瘦肉、魚、豆類與蛋類;若有腎臟疾病,請諮詢營養師評估適量補充,避免營養失衡。
養肌不只吃蛋白質,胺基酸才是關鍵
蛋白質需經腸胃分解為胺基酸後才能吸收利用,整個過程需3~4小時。對於消化功能退化的長者來說,可能吸收效率不佳。
相比之下,胺基酸是蛋白質最小單位,30分鐘內可直接被身體利用,幫助快速修復與合成肌肉,對高齡者尤其有幫助。
其中,白胺酸(Leucine)是啟動肌肉蛋白質合成的關鍵胺基酸,能活化mTOR路徑,提升肌肉合成效率。有研究指出,當白胺酸占整體必需胺基酸40%,其餘8種占60%,對肌肉合成最有效【參考:Nutrition Reviews, 2018】。
熟齡補肌實用建議:胜肽加胺基酸,雙效搭配
如果你或家人出現「吃蛋白質卻沒感覺」的狀況,可考慮小分子胜肽蛋白搭配9大必需胺基酸的配方。
例如營養師推薦的「1+1 鱷有力」,就結合鱷魚胜肽與鱘龍魚膠原蛋白兩大高吸收蛋白來源,並添加9大必需胺基酸與關節保養元素,幫助熟齡族群補肌又顧行動力。
每日早晚各2粒、無腥味、30分鐘快速吸收,有效減少腸胃負擔與營養流失風險,輕鬆補齊日常所需營養。
延伸數據參考:
肌肉流失不是老化的必然結果,只要吃對、補對、動起來,熟齡生活也能有力、有型又有尊嚴。
「1+1 鱷有力」嘖嘖募資中:https://www.zeczec.com/projects/z-bed3136a84